长安民生:争做物流行业“双碳”目标排头兵


中国政府提出“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将带来社会经济各领域低碳转型的重大变革,物流行业也不例外。绿色物流正成为国之大策,也成为物流产业各企业发展规划中定位与布局的核心。

长期以来,全球各国一直努力致力于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从1990年开始,国际社会在联合国框架下开始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制度安排的谈判,1992年达成《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达成《京都议定书》,2015年达成《巴黎协定》,成为各国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的政治和法律基础。这将有助于全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共处实现可持续发,最终造福全人类。

作为具有军工与国资背景的中国汽车物流与供应链行业领军企业,长安民生物流公司勇担愿景使命,将绿色发展作为构建其核心竞争力战略导向,加快向科技型物流与供应链“生态”型企业高质量发展,为国家“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战略目标献力尽智,助推中国物流产业降本增效绿色发展。

图片1

据了解,长安民生物流重视绿色高质量发展,是其发展新格局必然要求,也是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道义决策。该公司成立于2001年,2006年在香港联交所创业板上市,主要涵盖整车物流、零部件物流、备件物流、国际物流、非汽车物流、生态圈六大业务。在全国拥有全资子公司6家、合资公司9家、分公司12家,主要为长安系、一汽、东风、长城、吉利、威马、特斯拉、保时捷、舍弗勒、博世、宝钢、沙伯基础、海尔、恒都等近千家国内外知名企业提供全方位物流服务,现已成长为中国大陆技术领先、规模位居前列、极具影响力的第三方汽车物流服务商及综合物流服务商。

长安民生物流公司是如何理解“碳达峰碳中和”对于物流行业和企业发展的影响?是否制定了碳减排目标和具体措施,或加入国际减排承诺行动等?

对此,重庆长安民生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首席数字官、智慧物流推进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高级总监 廖家华介绍说,碳达峰、碳中和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提出的行动目标,实现碳达峰、碳中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与地方经济发展、传统行业转型、新兴领域前瞻性投资、以及个人消费观改变等多方面问题紧密相关,作为物流企业,必将承担起社会责任,将绿色技术上升到公司级重点工作,将业务经营目标与绿色指标相结合,确保高质量发展。

图片2

廖家华认为,参考国内标准核算企业排放情况,长安民生物流全年

的主要碳排放来源(电、柴油、汽油、天然气)共计排放CO2约9409.23tCO2e,其中用电的CO2排放量最高,占71.19%,柴油占比24.64%,虽然未纳入控排企业,但基于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总体目标,积极派总监、骨干员工参加碳资产管理培训,及通过行业论坛、峰会、政府网站等积极探索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可行性,并从汽车物流“运包仓配园”五大业务场景制定碳减排措施及制定目标。

据了解,在开展绿色物流行动中,绿色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绿色模式肯定是大势所趋,同时相比传统模式更经济,也实际运作中更具竞争力,比如循环取货、循环包装等循环经济。但是,现阶段绿色物流不可避免也存在一些劣势,部分绿色技术尚处于研发阶段或小范围试点,在经济性上存在一定的劣势,离大规模应用还存在一定距离,比如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短、充电难、充电慢,氢能源汽车燃料电池过于昂贵等。

图片3

具体对于长安民生物流来说,能耗较高的主要是运输车辆和仓储转运设备,从两个方面开展绿色物流项目,一是大力引进先进节能汽车、电动汽车以及氢动力运输车,库房设备如叉车全电动化,并引进智能化设备,如无人仓、AGV、立体库、无人叉车等,通过清洁能源设备+智能调度+机器学习,实现提效降碳;二是数字化建设方面着手,构建核心业务关键价值链全程数字化能力,打造“核心自主可控”技术能力,达成公司智慧物流2.0(智能化物流)目标。     

图片4

绿色技术、绿色物流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关键实现路径。“我们作为有责任有担当的企业,必将牢记使命,将绿色物流纳入企业重点工作,响应“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助力公司实现“世界一流的绿色智能供应链物流科技公司”奋进目标,构建国际领先的高质高效、一体式智能化的绿色物流体系,实现低碳绿色运营。”廖家华呼吁在更大范围、有更多企业参与到这一行动中来。“在绿色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我们每个行业、每个企业、每个业务模块都应该时刻关注与自身相关的绿色技术发展动态,对关键绿色技术进行高度关注,积极参与,挖掘可应用于自身业务的物流项目,在第一时间进度绿色技术应用,最大程度的减碳减排。”(王子洲 蒋婷 )

注:本文转载自中国发展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京ICP备09051002-4号 | 京公网安备号:110102004372-4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0120170046 |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管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Copyright © 2021 by chinadevelopment.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